健知教育官方网站|儿童注意力读写力训练专家  登录  注册会员 

矫正多动症幼儿行为的个案研究

严碧芳李美銮

〔摘要〕基于对多动症幼儿“爱打人” 及“上课到处走动” 行为的个案研究, 认为通过运用认知行为疗法, 帮助案主纠正错误的认知和行为; 运用练习法, 提高案主的集中注意力水平; 运用行为疗法, 强化案主正确的行为; 运用现场指导法, 改变家长育儿观念, 提高家庭教育质量等措施, 可以使多动症幼儿“爱打人” 及“上课到处走动” 行为得到有效的改善。

一、个案基本情况

研究对象为大班幼儿晓宇(化名), 2006年3月出生。晓宇的父母是个体户, 工作忙, 晓宇平时主要由爷爷奶奶照顾。在幼儿园, 教师发现: 晓宇的注意力很难保持集中, 在需要其静坐的场合下常常难以静坐, 而是动个不停; 做操时完全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手脚不停地乱动, 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自控能力差, 无目的性活动过多, 如会不加考虑地突然站起来走动, 或坐在那里东张西望; 很难遵守集体活动的秩序和纪律, 容易兴奋和冲动, 玩得高兴时又喊又叫, 又跑又跳, 手舞足蹈; 容易情绪化, 如受到纪律约束时, 经常会闹脾气, 甚至采取敌意或对抗性行为, 如打同伴或扔东西等; 缺乏与人沟通的技巧, 经常爱插话或喧闹, 常干扰其他幼儿活动, 一旦与同伴发生冲突时, 总是大打出手; 睡眠习惯不好, 睡眠不安; 最大的爱好是画画。

二、个案行为诊断及原因分析

晓宇的行为引起了我们的关注, 为了进一步了解他存在的行为问题的性质, 我们选用了国内外权威的统一惯用的行为诊断量表(《上海市多动症协作组制定的儿童多动症行为量表》和《美国简化康奈尔儿童行为量表》) 对案主的行为进行专业测评,主要由本班的教师及家长通过平时的观察对两份行为量表进行打分, 案主的两份行为诊断量表得分均为16分(10分以上为阳性)。同时, 我们还根据1989年《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提出的诊断多动症的参考标准进行测评, 测评的结果是晓宇的行为表现符合诊断标准中的“指标一” 和“指标三”,“指标二” 中有六项与晓宇的情况相吻合, 对于以上的测评情况, 我们得出初步的诊断结果: 该幼儿患有多动症。为进一步验证, 晓宇父母带孩子到医院作智商测试和生化检查, 结果是: 晓宇智商相当于4岁幼儿(其生理年龄是5岁) 的水平; 体内钙、锌元素轻度缺乏。医生给出的结论是, 该幼儿疑似多动症。此外, 我们通过家访后认为, 案主的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以下三个问题也是导致案主多动症的可能性原因。

1. 问题认识不足。家长对晓宇的行为很不以为然, 他们认为孩子在现在的这个年龄调皮好动没有什么可奇怪的, 反而觉得男孩子就应该这样“活泼”。对于晓宇喜欢拉小朋友的头发、打人等问题行为, 家长认为是晓宇想与小朋友亲近交往的表现, 认为孩子年龄还小, 长大了这种行为自然会改变。交谈中还了解到家长因各种顾虑, 放弃给晓宇药物治疗。

2. 教养方式不当。晓宇是家庭的独苗, 跟其他多数独生子女的家庭一样, 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有过分溺爱的现象, 再加上晓宇接受的更多是隔代教育, 爷爷奶奶对孙子是百依百顺, 而且事事代劳, 处处迁就, 甚至在晓宇动手打小朋友的情况下, 爷爷奶奶仍会找种种理由原谅孩子的行为。

3. 家庭环境不利。晓宇的家住在小区8楼, 平时邻居之间没有多少往来。爷爷奶奶年纪较大,很少带孙子到楼下玩, 爷爷奶奶除了在生活上对晓宇精心照料外, 很少与晓宇交流, 晓宇在家里最经常做的事是看动漫, 其中“奥特曼” 是晓宇的最爱。

三、制定干预性教育方案

我们决定对该案主进行教育干预, 并成立了由案主所在班的实习教师、本班教师、家长、实习指导教师(高校的专业教师) 构成的研究小组。确定了研究的主要途径: 定期召开碰头会, 研究教育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通过家访、电话、互联网等方式与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 随时关注案主的行为变化; 通过电话、高校实习论坛BBS、QQ进行研讨等。经讨论拟定了相应的干预性教育方案, 具体包括两大方面: 一是确定矫正的行为。考虑到实习时间有限(本次的研究时间拟定三个月) 及问题行为矫正的复杂性和长期性, 我们根据案主问题行为的危害程度及家长的要求(本班的大多数家长反映最强烈的是该幼儿爱打人问题), 确定案主本次要矫正的行为是: “爱打人”、“上课到处走动”。二是选择合适的手段有计划地对案主行为进行干预。

四、干预性教育方案的实施

(一) 运用认知行为疗法, 纠正幼儿错误认知和行为

首先, 我们要让晓宇明白“打人是不对的”,让他认识到“打人” 的严重性, 并从内心去改变这种不良的行为。当然, 对于幼儿来讲, 认知行为疗法的运用需要跟具体的教育情境结合起来, 借助教育情境所蕴涵的教育时机而进行, 而教育情境需要研究者用心去捕捉。

在一次区域活动中, 晓宇与晶晶一起玩搭积木的游戏, 晶晶想用积木搭建“幼儿园”, 而晓宇想搭“高楼”, 晓宇就把晶晶桌上的积木都拿走, 晶晶想要回自己的积木, 两个人争执起来, 后来晓宇拿起积木扔向晶晶, 晶晶的手淤青了。当时我们观察到晓宇有点害怕, 就把晓宇叫到活动室外面, 问他为什么打晶晶。晓宇告诉我们,他不是要打晶晶, 是想和晶晶一起搭高楼。我们表示相信他说的话, 但同时要让他认识到自己错误所在。于是, 我们把晶晶也叫出来, 看到晶晶手上的淤青, 晓宇的头低下去了, 小声地说: “对不起,我错了!” 在具体的情境中, 我们顺势诱导他, 以后想跟晶晶一起玩应该怎么做。回到活动室, 我们让晓宇和晶晶重新回到玩搭建积木的游戏情境, 晶晶想搭建“幼儿园”, 晓宇想搭建“高楼”, 晶晶安静地在搭建自己的“幼儿园”, 晓宇则在一边呆呆地看着, 这时我们启发晓宇: “你现在想干什么? 你想对晶晶说什么?” 晓宇想了一下, 对着晶晶说: “我们一起搭高楼好吗?” 晶晶说: “我不想!” 晓宇有些失望, 自己胡乱搭建了几块积木后走掉了。在上面的案例中, 研究者力求通过有目的的干预, 以达到让案主明白打人是不对的, 有什么要求可以与人商量, 而别人是有权利拒绝你的要求的。

(二) 运用练习法, 提高幼儿集中注意力水平我们发现晓宇几乎每个中午都没办法入睡, 自己睡不着还吵到其他小朋友, 于是我们决定利用这段时间对他加强训练。经过与晓宇的交谈, 我们跟他达成了协议: 如果中午实在不想睡觉, 可以到活动室选择安静地画画、静息(闭目养神) 或看图画书, 但是一旦发出响声吵到小朋友睡觉, 他就得回床上睡觉。在履行“协议” 时, 研究者有意安排教师在活动室观察晓宇的行为。第一天中午, 晓宇说他睡不着, 要画画, 刚开始他还能安静地画画, 因为画画是他最喜欢的活动。大概10分钟左右, 又开始站起来走动, 在教师的提醒下, 又回到座位继续画画。过了5分钟, 晓宇的手脚开始乱动、乱踢并发出了响声, 教师告诉他这样会吵到其他小朋友,必须马上回去睡觉, 训练中止。第二天中午, 晓宇还是选择画画, 这次画画坚持了20分钟。到了第七天, 晓宇已经能够做到在30分钟时间里保持安静画画, 期间没有起来到处走动, 我们的训练初见成效。与此同时, 我们还利用生活环节让晓宇学习卷袖子、系鞋带、扣纽扣、折被子, 目的是训练他专注做一件事, 养成做事专注、细心的习惯。在手工活动中, 我们督促他集中精力完成画画、剪纸任务, 任务没完成我们不允许他离开座位。经过练习法的训练, 晓宇的集中注意力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上课到处走动” 的行为减少了许多。

(三) 运用行为疗法, 强化幼儿正确的行为强化法的理论基础是在一种正确的行为之后加以奖励(强化), 可以增加这种正确行为发生的概率。在运用强化法时, 我们确定了本次强化行为是: “上课没有到处走动”、“能克制不打人”; 根据晓宇很喜欢管人, 有较强的支配欲的特点和喜好, 确定的具体的强化物是“担任值日班长”; 并跟晓宇提出明确的要求: 上课时在教师没有允许的前提下不能随意走动、不管何种原因都不能打人。如果晓宇在当天上课时没有到处走动、并且当天没有发生打人事件时, 他可以得到1颗小星星, 等他积满5颗小星星时就可以换取1朵大红花。而得到2朵大红花就可以担任一天的值日班长。同时, 让家长主动配合我们的干预措施。如果晓宇在家里的一天中没有发生打人行为时, 就给予口头表扬; 一旦出现打人事件, 则家长要当场批评, 并及时告诉教师。在接下来几天我们发现, 晓宇都能努力地克制自己上课到处走动和与人冲突时想打人的行为, 并在接下来的10天内都没发现他在上课到处走动和打人的行为发生, 到了第11天, 晓宇如愿地当上了值日班长。

在接下来的后10天, 晓宇仍然保持没有打人的记录, 我们决定延缓满足强化物时间, 改为晓宇在当天上课没有站起来到处走动、并且当天没有发生打人事件时, 他可以得到1颗小星星, 每10个星星换取1朵大红花, 得到2朵大红花可以当值日班长一次。新的规定实施后晓宇仍然没有打人, 也很少上课到处走动。于是, 我们决定撤消强化物, 并继续观察个案行为, 直到实习结束, 我们没有发现案主打人的事件发生, 只是偶尔在上课时还会站起来走动一下。

我们在运用行为疗法的同时, 也运用了暗示法, 当晓宇克制不住想站起来走动时, 生气想打人时, 老师就用眼神提示或走过去拍拍他的肩膀, 帮助他克制不良的行为发生。

(四) 运用现场指导法, 改变家长育儿观念,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对幼儿行为的矫正需要家长的大力配合。为此, 我们根据家长的育儿观和育儿水平, 运用了现场指导法, 直观地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

首先是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养态度。针对家长存在过于溺爱孩子的问题, 我们提出在教养态度上应该做到严爱相济, 严而有度, 爱而不溺。严而有度意味着对孩子要有明确的、恰当的标准和要求, 让孩子明白什么是能做的, 什么是不能做的。没有原则的爱, 就是溺爱, 将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生活上我们要求家长不包办, 要培养个案的自理能力, 比如穿衣服、系鞋带、吃饭、洗脸等事情应放手让孩子自己做, 因为自理能力的训练对多动症幼儿行为的矫正意义非常重要。

其次是指导家长正确认知儿童多动症及治疗方法。多动症儿童一旦确诊就应尽早进行规范治疗与教育干预, 如果早期得不到及时规范化的治疗,50%~60%的患儿症状将持续到成年。而规范化治疗主要包括药物、营养与教育干预等。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服用药物可以改善儿童对情绪和行为的控制能力, 因此要求家长应遵医嘱, 给晓宇按时服药。此外, 针对晓宇体内缺乏微量元素钙和锌, 我们指导家长在膳食方面应多提供富含钙和锌的食物, 如牛奶、鸡蛋、鱼、肉等动物类食品, 并建议做菜时尽量不加味精, 因为味精会破坏人体对锌的摄入与吸收。

再次是指导家长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我们告诉家长, 经常看“奥特曼” 动漫可能是造成晓宇爱打人的一个原因———当晓宇与小朋友发生争执时, 晓宇的头脑中“奥特曼” 打“怪兽”的情景就会再现, 晓宇将之错误地加以模仿、应用, 久而久之就成为习惯了。我们提出: 在家里不再让晓宇观看“奥特曼” 等具有暴力倾向的动漫节目。家长要多与孩子交流、沟通, 多腾出时间与孩子玩, 建议在家里家长可以与孩子开展一些较安静的活动, 如下棋、看书、画画等, 这些活动利于晓宇集中注意力的培养, 可以减少多动行为的发生。

五、行为转化效果与思考

经过三个月的教育干预, 晓宇的多动行为有了明显的改善, 三个月时间没有发生打人事件, 上课时也很少站起来走动, 能坚持30分钟时间安静地画画。教育干预起到了较显著的效果。通过本次的研究, 我们认为对于多动症幼儿的教育干预需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要学会包容, 成人对于多动症幼儿的行为需要多一份理解,少一份责怪, 一味地责骂只会起到相反的效果; 二是需要耐心等待与坚持, 在干预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问题行为的波动与反复, 这是正常的现象, 因为行为的转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三是把握好干预的时机, 一般在问题行为出现之前进行暗示或干预效果较好; 四是需要灵活运用多种方法、整合多方力量, 形成合力, 齐抓共管。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教育干预失效。

在线咨询: 您好,我是健知小王老师,很高兴为您服务。 您好,我是健知小山,很高兴为您服务。  | 电话咨询:020-29066529 | 微信咨询:136197700  | 留言咨询

版权所有: 广州健知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网站备案: 粤ICP备12070958号 | 关于我们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珠江新城华穗路174号星辰大厦东塔1001 | 粤公网安备 44011302003549号